7月17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特别是完成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任务作出再动员、再部署。
《通知》要求8月中旬前各省市区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督促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以上城市等结合本地实际,重点围绕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提出推进措施,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因此,近日围绕“限塑令”的话题引发社会热议。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要求,到今年年底,全国范围餐饮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由此,人们喝奶茶、饮料的方式或将发生大变化。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共同发布《关于逐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划了塑料治污的时间表。
按照《意见》要求,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度的提高;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研究开发应用水平逐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度降低,塑料污染得到一定效果控制。
到今年年底,全国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不含连卷袋、保鲜袋、垃圾袋等)、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从明年1月1日起,全国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禁止生产有意添加塑料微珠的淋洗类化妆品和牙膏牙粉。
此外,到今年年底,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含连卷袋、保鲜袋、垃圾袋);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含牛奶、饮料等食品外包装自带的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刀、叉、勺。
调查结果为,83.9%的受访者明确说支持禁用塑料吸管,认为值得商榷的受访的人仅占16.1%。
在问及受访者看法时,环保成为人类尤为关注的问题。82.8%的受访者认为禁用塑料吸管可保护环境,减少不可降解垃圾对环境的破坏;32.8%的受访者则认为当前可替代的环保产品较多,禁用塑料吸管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
不过也有部分受访者较为担忧消费体验问题。32.8%的受访网友认为,消费习惯一时难以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24.1%的受访者担忧改用其他材质后饮料价格会上涨;还有22.4%的受访者担心替代品制作成本提高,商家经营压力增大,可能会影响规定的实施效果。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张丽君接受采访表示,对于2020年底前要在部分地区和场所先行不再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行业企业慢慢的开始采取积极行动,形成了一批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一次性塑料购物袋: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当前许多消费者已经养成了自备购物袋的习惯,公众绿色消费习惯的形成,对减少使用塑料袋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当然,塑料购物袋的替代方案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很多商超可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无纺布环保购物袋,设计制作精美环保购物袋甚至成了购物时尚;纸质购物袋替代塑料购物袋也是多数企业的做法;一些书店采用简易的牛皮纸包裹取代购物袋也收到了很好效果。此外,一些商超也在积极推广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一次性塑料吸管:为减少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使用,一些餐饮企业通过改造冷饮杯盖,用自带饮嘴的杯盖代替“吸管+杯盖”的组合,较好地替代了饮品的吸管功能。可降解塑料吸管等替代产品也在积极生产和应用中,相关这类的产品逐渐成熟,可以为替代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提供有力支撑。
一次性塑料餐具(刀叉勺):为减少一次性塑料刀叉勺的消耗,多数具备条件的餐饮企业在堂食中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一些快餐企业正在使用竹木勺替代一次性塑料勺,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降解塑料制成的餐具,目前也可以供消费者选择使用。
同时,据统计测算,2020年底阶段性目标涉及的相关地区零售、餐饮领域,上述3类塑料制品的年消费量约30万吨,无纺布、纸、竹木等替代品的原料充足,可降解塑料的年供应量约有40万吨,应该说,替代产品产能能够完全满足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