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的爆发让口罩一时间成为全世界紧缺的畅销品,一货难求的情况一直从春节延续到现在。
初步信息数据显示,武汉这座城市还有900万人,一线万,就光是看这个人口数字,仅仅是武汉这一个城市,日均的口罩需求量也快达到1000万。就更别说全国14亿人民的需求量了,口罩的缺口是超乎想象的大。
这个时候国家紧急动员,很多工厂被征用,像口罩、防护服这些紧缺的医疗物资被统一管理,抓紧生产然后先投放到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很多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商家,也会配合政府管控和调配,优先发往武汉和全国的医院。
所以说,“一罩难求”之下是全国“一盘棋”的调控和全国人民全力以赴的抗疫决心。
肺炎来势汹汹,口罩作为一个切断传播途径的承载物,我们从未像现在这个时刻一样关注口罩,这个平时我都不太用的东西。
正常情况下,口罩是日常生活里非常容易就能获取的资源,所以对这种的物资,平时药店就不会大量的囤货。做生意的人一般也都懂这一个道理,毕竟平时随时都能补,再不济周边城市进进货总归能对付,大量囤货会压库存,不合适。
一个口罩,从它的生产、产能、运输、成本、调配,每一个环节遇上了春节这一个时间点,都不让人省心。当肺炎遇上2020这个春节,人口大流动带来的疫情爆发肯定应付不了口罩的消耗,即使是国家的调控,但还是要做新的口罩,归根到底压力还是会落在生产工厂上。
很多中小型工厂都因为工人放假所以停产了,这次的突发情况下,工厂想生产口罩,但工人哪里来?
其实,口罩本身的制作并不难,但关键是存料有限,遇到了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上游不开工很多企业想加班生产也都没有很好的方法。口罩产业链不算长,其环节包括石油—聚丙烯纤维料—无纺布专用料—无纺布—口罩。这其中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好生产,而且有时在过年期间好多企业没办法供给。
网上有人总结出了口罩供给的难点原因,一是疫情突发,对口罩需求急剧飙升;二是春节放假,工厂停工;三是由于交通限制,原料供应受阻;四是原料及人工等成本增大,利润空间缩小;五是增加生产线,需要一些时间,所以社会巨量需求与有限产能之间的矛盾凸显。
再加上各地都在封村、封高速,光是武汉周边地区的路段几乎被封死,很多地方的道路要盘查,甚至封锁,但凡要跨区域的物流都半停滞了。即使口罩产出了,送到手上的快递也难,消费者拿到手也挺难的。
医用普通外科口罩、医用专用N95口罩、民用普通口罩等,一时间都成了抢手货;好多民众为了更安全,直接买用了医用专业口罩。口罩要戴对,不过度防护,专业的人建议把更多的专业口罩留给一线医务人员,留给更需要的人。所以,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综合分析各方信息后指出,花了钱的人口罩产品要有正确认知,不必追求最高等级,应正确使用,避免浪费。
本来口罩生产量有限,但面对14亿人的需求,目前的生产量就显得杯水车薪了。有数据分析,一年50亿只口罩,分到每个人身上也就不到4只,而且要知道在有些高风险的情况下,口罩每4小时就要换掉一次。更关键的是,在口罩产业100多亿元的产值中,这次大家抢购的医用口罩只占54%。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成员、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曾指出,中国口罩每天2000万的产能是所有口罩的,医用外科口罩产能是220万,医用N95口罩产能仅有约60万。加上恰逢春节假期,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这又为产量打了一个折扣。
而居家生活期间,药店、便利店的口罩均无货,网站平台、淘宝店家断货,海外代购纷纷报告缺货,顿时催生了民众的恐慌心理。
而今,春节长假已过去,疫情还没过去。开始复工复产的企业人员,也必须戴口罩成为了强制要求。
除了有爱心的中国人在国外努力寻求口罩想办法运回国之外,其他几个国家的老铁们也积极在行动。正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有关人士根据公开资料统计的国际捐赠信息包括:1、美国:0 物资,2、俄罗斯:50万医用口罩,3、英国:5万副医用手套、3.5万套医用防护服及护目镜若干,4、马来西亚:1000万副橡胶手套,5、韩国:200万只口罩、100万只医用口罩、10万件防护服和10万副护目镜,6、日本:9吨医疗物资,日本民间:100万只口罩,7、巴基斯坦:30万口罩,800套防护服、6800副手套,8、白俄罗斯:药品、消毒剂、医用手套等,总计20吨,9、土耳其:1000套防化服,9.35万套口罩,1000套一次性防护服,10、欧盟:12吨防护物资,11、以色列:10万只口罩,12、伊朗:100万只口罩,13、哈萨克斯坦:13.6吨医疗物资,14、匈牙利:2万只医用口罩500医用手套。全球部分国家的援助,也部分缓解了国内“一罩难求”的局面。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湖北省武汉市是此次疫情的重中之重,每天的消耗,以及省内多地方的需求,到达武汉的医疗物资还是捉襟见肘。
有人在网上提示说,部分医院通过媒体呼吁社会捐赠口罩,这些在前线和病毒拼杀的医护人员,既要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还要亲自寻找口罩这些医护必备用品,不免让人跟着着急。更有甚者,街头偶尔看到个别环卫工人、外卖小哥没戴口罩,让人心疼。有城市出台“进超市、乘地铁必须戴口罩”等刚性政策,于是很多图片出现在网上:有人戴着用柚子皮、矿泉水桶等自制的口罩,搞怪的样子让人心酸,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自制口罩并不具备防护、救治功能。
据记者了解,国内的一些国有大企业和汽车厂商也开始转产口罩和防护服的生产了,这是好事情。
据法新社报道,WHO总干事谭德赛7日在日内瓦向世卫组织执行委员会警告称,全球范围内抗击新冠病毒的口罩和其他防护设备将用尽,世界正面临个人防护装备的长期短缺。口罩之困,已成世界难题。
鉴于口罩生产与流通消费的数量不足,中国有关部门提出了“节约用罩”的建议。
特殊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口罩生产要素涨价了,人工工资也上涨了(在春节期间还要根据法律发好几倍的加班费),产出的口罩也水涨船高了。
我们能够理解,基于原料、运输等成本增大,适当提高口罩价格,让社会共同分担,共同买单,公众也可接受,这也符合经济规律。某工厂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口罩成本已经翻了好几倍,政府提高了采购价,这才保证了企业不亏本。”
这说的是国家发挥统一调控作用,对口罩等紧缺防护物资确定政府指导价,生产者、销售者参照执行,也为各地物价部门提供执法参考标准。对此,浙江省市场局目前就给出建议:进货价与销售价的购销差价不超过20%,湖北省市场局25号发布文件称购销差价额不超过 15%。简单而言,在有证据的情况下,允许15%的范围内浮动!
当然,口罩紧缺局面之下,加大已有产能的生产,保证市场需求的供应,无疑是“救急”的上上策。大家可见的是,春节期间工人返工,很多工厂开了3—5倍的工资让他们回来工作,24小时不间断的三班倒,很多工人都累哭了。
另外不仅仅是工人工资,口罩的原材料也涨价了。光是组织口罩生产、春节期间不菲的物流费、原材料不稳定涨价,商家的成本都是蹭蹭上涨的,再加上又同时遇上了春节、隔离,这两大现实问题一摆,就难上加难,成本早就不是平时的成本。
有媒体报道,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通过销售假冒伪劣口罩、防护服、医疗器械等急需医护用品以及利用疫情进行诈骗来谋取私利。截止2月12日,湖北全省共侦办伪劣防护物资刑事案件9起,涉及伪劣“飘安”及“卫材”牌口罩、伪劣3M口罩等物资,共抓获12名嫌疑犯,捣毁8个制售假货窝点,查获假劣口罩460余万只,劣质防护服30余万套,涉案金额660余万元。
深圳一家药房竟然售出二手口罩25800个,两名嫌疑人被依法刑事拘留;宁夏公安查获“三无”口罩6500个,涉案金额达6万余元;2月11日,江苏查获口罩等假冒伪劣防护用品1030.5万件;大理市以“应急征用”名义,将他人发往重庆、黄石等地的多批次口罩扣留……
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地方都在以部署开展“联合双打行动”为重要抓手,持续做好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市场监管总局编还制了监督抽查方案和抽查实施细则,选定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作为专项抽查的技术支撑单位,协调解决抽样检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委托了5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技术辅助。
另外,市场监管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国进行口罩产品质量监督专项抽查,对故意违法生产不合格口罩产品的企业依法严肃查处。通知要求各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特别是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等口罩生产企业相对较多的省份,对辖区内口罩生产企业实施抽查。
究竟每天能生产出多少只口罩呢?2月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截至2月3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产量已达到1480.6万只,其中大家关注的N95口罩,日产量是11.6万只。
这个产能之下,口罩还会市场短缺?工信部官微说,中国口罩生产秒速仅需0.5秒/只,但能使用的口罩还需要一个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需要7天到半个月。这个具体流程就是:
4、非疫区地也纷纷封城堵路,去过疫区就要隔离14天,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
很重要的一点是,生产一只口罩只需要0.5秒,但解析消毒的标准流程需要7天到半个月。就算是大年初一生产的口罩,也得在大年初八这几天才能完成解析消毒出厂上市。最后一步的意思是,即使生产了,还是不能及时拿到使用,这就是时间差。
所以现在,随着“新冠肺炎”的扩散,各地居民疯抢口罩,就连国外的许多超市、药店里口罩也被抢购一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教师、知名青年经济学学者梁捷就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口罩断货现象反映出的三个问题:人性问题、市场调控问题、歧视问题。就如疫病发生中的口罩断货问题,正与你我的生活切身相关,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用途,口罩一般可分为普通纱布口罩、医用口罩、日用防护型口罩和工业防尘口罩四大类,我们现在急需的是医用口罩。
初步统计,截至2月3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口罩产量已达到1480.6万只,比前一日环比增长3.1%,产能利用率达到了67%,环比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N95口罩已达到11.6万只,普通口罩是471万只。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开会表明意思,特殊时期,企业只管开足马力,加大安全生产,不要有后顾之忧!“对于一些企业担心将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再次强调,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政府将进行收储,只要符合规定标准,公司能够开足马力组织生产。” 发展改革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介绍,国家发改委在协调口罩信息供需对接时,对此进行了统筹考虑,并积极提供运输等方面的协助,确保关键物资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在政府防疫人员大力排查和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发现有口罩生产产能的企业时政府人员都如获至宝。快速复产,一路绿灯支持,因为“多生产一只口罩,就可能会多救一个人”。
2003年非典爆发,那时候中国专门的口罩生产商还没多少,当时的上海龙头集团临危受命,勉强达到了日均生产3万只口罩的水平,严重的供不应求。17年过去了,我们成了最大的生产大国,有着全世界最快的生产能力,最全的工业体系,口罩生产日益成熟,即使在春节期间,口罩生产量也能达到日均800万只。
在疫情发生之前,中国口罩最高日产为2000多万只,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约50%。工信部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可用于病毒防护的医用口罩占比54%。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19年中国口罩产量超过50亿只,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医用口罩占比超过54%。
当务之急时加大口罩等物资的供给量。现在通过企业催产和复工复产,“截至2月10日,口罩企业的复工率已超越76%”。这个从全国联防联控发布会上透露出来的全国22个重点省份的最新数据,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一的口罩生产国,但是面对突发疫情却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你可曾想到,一只小小口罩的背后隐藏着超百亿规模的市场,同时隐含着百倍的需求量开始上涨空间。
根据天眼查数据,中国业务包含“口罩”、“呼吸防护”的公司数高达16625家,并且很可能还会继续增加。在全国主要的口罩生产地中,湖北稳居第四,占比10.3%。排在湖北省前面的,只有河南、江苏和江西。口罩虽小,但涉及的原材料种类多,相关联的公司数众多。
事实上,常见的医用口罩主要由三层无纺布组成。内层是普通无纺布;外层是做了防水处理的无纺布,大多数都用在隔绝患者喷出的液体;中间的过滤层就是经过驻极处理的聚丙烯熔喷布,具有非常好的过滤性、屏蔽性、绝热性和吸油性,可以把附着在体液上的病毒过滤掉。
从整体来看,医用口罩生产技术壁垒不高,主要瓶颈在于医用资质和原材料供应。
口罩的核心材料,就是驻极处理之后的聚丙烯熔喷无纺布,这是过滤新冠病毒气溶胶的关键。其原理是,熔喷材料是靠自身纤维热熔而成,厚度更厚熔喷法生产的无纺布,纤维的随机和隔层交叉排列,形成了熔喷材料多弯曲通道结构,这样颗粒物(新冠病毒气溶胶)才会与纤维产生碰撞而被滞留。简单来看,市场上普通医用口罩(SMS)一般是由纺粘无纺布的面层、熔喷布滤层以及纺粘无纺布里层构成。
据调查,我国熔喷无纺布制造企业总计97家,其中主要分布在华东以及华南地区,其中江苏地区熔喷无纺布制造企业总计29家,主要代表企业有江苏盛纺纳米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苏康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其次为广东地区,熔喷无纺布制造企业总计14家,主要代表企业有广州市新辉联无纺布有限公司、佛山华韩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等。据了解,目前部分熔喷布生产企业开工负荷已提升至80%。
我国四个无纺布基地,广东、浙江夏履、湖北仙桃、福建。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湖北仙桃。在仙桃的GDP中,2018年,无纺布及制品占据了超过35%。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仙桃市的无纺布制品出口占全国市场占有率40%以上,产值占全国总量的60%,居全国第一。而无纺布,是制作口罩最核心的原料。
生产医用专业口罩要使用到水刺无纺布。据卓创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正在运行的水刺生产线年我国水刺无纺布产能、产量持续快速地增长,平均增速达到13.59%。截至2019年底全国水刺无纺布企业在180家附近,与2018年相比增加20家。80%以上的水刺生产线%以上的产能和产量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浙江约有75家水刺无纺布企业,占据了全国水刺无纺布公司数的42%。
为缓解当前市场口罩供应紧张局面,除了原口罩生产企业加速生产保供应外,不少汽车、石化、服装等行业企业转产口罩/防护服生产业务,这一些企业中不妨有国企身影和非公有制企业。这一些企业有的调整生产计划,有的改造、增设生产线,纷纷转产紧缺抗疫物资。
如2月6日,五菱汽车在其官微公布消息称,通用五菱联合供应商转产口罩生产,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口罩生产线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日下午,首台广汽口罩生产设备运达广汽部件技术中心安装并继续调试,预计2月22日将完成12台设备的自制,本月底完成30台。此前,富士康也宣布,集团旗下工业富联在集团龙华园区首次导入口罩生产线日顺利实现试产。万事利宣布加入防疫口罩“生产队”,近日开出生产线。万事利没有生产口罩的专业机械化设备,但拥有基本的缝纫设备和一批技术娴熟的工人,可以把服装生产线做改造,用来生产口罩。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下属单位抚顺石化北天服装厂真正开始启动口罩的生产,努力按照医护口罩标准,以每天5000只以上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中国石油所属的大庆石化公司等单位,也正在筹备加入口罩等相关防护产品的生产行列。中国石化预计2月15日将有1条口罩生产线条到位。
“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一下子激起了各大企业的兴趣。一时间,各家有原料的出原料,有设备的出设备,组起了一个个口罩生产“英雄联盟”。有原材料还不够,还得寻找口罩机组建生产线。中国石化的英雄帖发出后,各路豪杰纷纷响应。中国石化联系到北京、江苏、广东的3家地方口罩生产企业,为他们提供熔喷布原料和协调生产设备,三家企业可累计日产口罩23.5万只以上。
有数据显示是,此次共有3000家企业改做口罩,把中国的口罩产能直接从以前的每日2000万只一下子增大到每日2亿只,堪称“史上最硬核跨界”。
另在爱采购网上,一家号称“口罩机成型机、口罩机器设备机械、加工口罩机器、做一次性的口罩机器、生产口罩设备”的广州市某科技有限公司,网上标注的价格是人民币26.50万,起订量为“1台起批”,“交货期25天到30天价格是50万,可接8台;交货期30天到35天价格是45万元,可接12台。”记者随后又咨询了福建泉州一家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一名蔡姓销售人员和记者说,HC-MSK半自动口罩生产设备现在交货期25天,价格是29万元。记者获悉,这台半自动设备之前标价10万元,全自动的标价25万元。
广州佛山一家公司负责人告诉华商报记者:“一拖二的口罩生产设备几天前就断货了,现在订单交货期比较长,价格基本都翻倍了,原来10万元左右的现在都卖到20万元以上,需求太大,出价三四十万的大有人在,有人甚至出价到六十万,即便这样也没货。”
看来在特殊时期,口罩紧缺,口罩机也“水张船高”了。有消息说,比亚迪公司自己造口罩机了。2月15日,恒安集团新引进的口罩生产线全力开动,正式出产医用口罩产品。据悉,该批5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后,日产口罩约50万片。此前的2月4日,恒安集团启动了防护服生产,目前日均产能可达1000件。据恒安集团采购贸易平台总裁王向阳介绍,为助力抗疫,恒安于春节前就着手购进口罩生产设备及原材料,之后的下午第一批设备抵达,紧急调试后,今早便出产了第一批产品。“相比恒安的产品,口罩生产的基本工艺相比简单,随着设备逐步到位,产能会不断加大。”王向阳说,预计20日以后,恒安口罩日产能可以突破百万。
有消息报道,最近不少企业都在跨界转产口罩,例如广汽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工业富联、三枪内衣、比亚迪子公司、格力、富士康等,都发出转产口罩的消息,“现货口罩机”一时间又成了香饽饽。
,更有资本在其后虎视眈眈。记者查询到的资料是,十大口罩股份包括金鹰股份(600232)、常山北明(000158)、龙头股份(600630)、华铁股份(000976)、泰达股份(000652)、维科技术(600152)、奥美医疗(002950)、新纶科技(002341)、欣龙控股(000955)、江南高纤(600527),也都是在口罩上下游链条上举足轻重的上市公司,也在频频发出市场动作。
事实上,专门接触新冠肺炎的医生和护士,要专业的医用口罩。而普通门诊、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医院、机场、火车站、超市、餐厅等相对密闭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与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从业人员、居家隔离及与其共同生活人员均属于中等风险暴露人员,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即可。
超市、商场、交通工具、电梯等人员密集区的公众、室内办公环境、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以及集中学习和活动的托幼机构儿童、在校学生等属于较低风险暴露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的防护产品。
居家室内活动、散居居民属于低风险暴露人员,在家中可以不戴口罩;在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棉纱、活性炭和海绵等非医用口罩,也具有一定防护效果。这是电视上和网上常常宣传的科普知识,我们要配合政府打一场硬战而已。在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御过程中,我国的绿盾、稳健医疗、朝美等一些口罩品牌成为了人们的选购产品,并还有美国的3M(MMM.NYSE)、霍尼韦尔(HON.NYSE)。
一项网上流传的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此次疫情购买力榜单,在国内口罩销量前十品牌中,国外品牌占据了六成,国内仅有绿盾、稳健医疗、阳普、朝美上榜。在艾媒金榜发布的《2020中国防护口罩品牌排行榜(TOP 15)》中,3M、绿盾、霍尼韦尔、保为康POWECOM、CM朝美、uvex优唯斯、南丁、云南白药、维康wecan、振德医疗、白元HAKUGEN、稳健winner、puravation普卫欣、滴露、仁和药业凭借总实力成功上榜,这个榜单是基于艾媒大数据监测,综合企业实力、媒体热度、用户口碑、分析师评分等计算金榜指数评选而出的。
资料显示,绿盾口罩(上海),由上海兴诺康纶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835159)生产;稳健口罩Winner(深圳),由稳健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阳普口罩IMPROVE(广州),由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朝美口罩CM(杭州),由建德市朝美日化有限公司生产。成为国人首选品牌,我们不禁要问,3M和霍尼韦尔凭什么?中国品牌为什么远不及外国品牌?
自从疫情蔓延以来,佩戴口罩作为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方式之一,使得口罩成为最硬的通货,线上线下几乎全部脱销,广州、杭州、厦门等城市甚至开启了限量“摇号”模式。
此次国产品牌口罩似乎不如前者受欢迎。生产普通医用外科口罩的稳健医疗,因为产品售罄,在淘宝中搜“口罩”直接“查无此品牌”了。而朝美口罩凭借50只/盒才26元的实惠价格,在销量上超过霍尼韦尔;但其命运同另外的品牌一样,显示缺货。
同3M一样,霍尼韦尔在天猫上的口罩也全部下架,其防霾、防尘的H950V口罩,价格要比3M更低,25个/盒的价格才99元,累计销量达到7000+。在“一罩难求”的大环境下,淘宝上瑞典品牌防雾霾口罩AIRINUM(非一次性)已经涨到了488/只,月销量仍然超过6000+。
不同于国内口罩品牌多出自专业医疗集团,3M和霍尼韦尔则是百年基业、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工业巨头。每天,世界上有50%的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3M的产品,3M口罩在中国大红大火,但其销售额恐怕还占不到3M全球总营收的2%,口罩所在的消费业务更是3M五大板块业务中收入占比、利润率中最低的。目前在3M天猫旗舰店中,不仅是KN95和KN90口罩都已经售罄,所有和口罩相关的品类(sku),包括防雾霾、防工业粉尘甚至儿童口罩都已经下架;且每个品类销量基本都已经过万。以3M的KN95口罩为例,15只/盒卖168元,累计销量达到59000+。
人们通过研究之后发现,从2003年的SARS时,电视中医护人员穿戴的都是3M的N95防护口罩和防护服。到2013年的雾霾,再到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3M口罩在每次风口都引领群雄,17年过去了,国内至今仍无口罩超越其的“首选”地位。
据报道,2013年3M中国通过种种渠道销售的口罩价值超过1亿美元,而当年整个3M中国的销售额约30亿美元,口罩慢慢的变成为3M中国的最重要业务之一。后来,企业内部3M口罩从工业用品变成了快速消费品,和3M在超市里贩卖的百洁布、报事贴、无痕挂钩、痘痘贴等摆放在了一起。
本次新冠肺炎的爆发,让3M口罩再次站上风口。专业口罩在材料贴合性、过滤效率、阻抗性,以及模具精密性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相比传统的过滤材料,3M的高效静电滤棉技术能提高过滤颗粒物的效率。在N95口罩的官方测评里,3M的产品质量名列前茅。
为什么是3M(MMM.NYSE)、霍尼韦尔(HON.NYSE)等国外厂商的口罩,在这次疫情中再次占据主导,成为人类心目中最靠谱的防护品?分析人士指出,首先,3M作为工业防护领域的龙头,长期处在较少竞争的非民用领域,使其本身市场存量就非常大,而且拥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多年以来的口碑积累,当中国特殊时期的口罩民用刚需出现时,3M再一次成为消费者的不二选择。其次,是合格合规的国产口罩的缺位。国内的口罩除了缺少品牌积累外,在技术、营销、渠道上也与3M存在不小差距。
在本次疫情中的中国口罩市场,同样表现出色亮眼的还有美国另一工业巨头霍尼韦尔。霍尼韦尔先是和3M同时表示春节不停产,并且扩大产能来供应口罩;近日又发出了供货声明,称其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供应的KN95口罩绝不涨价,同时坚决杜绝经销商私自涨价的行为,一经发现,立刻严惩。此外,霍尼韦尔还宣布捐赠100万美元物资驰援武汉,并将库存中仅剩的50万个KN95口罩全部运往武汉。这样一波操作后,霍尼韦尔的品牌国民好感度已经完全不输给3M,不少网友在评论中大呼“良心企业”。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由于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的缺失(2016年国内才推出首个民用《PM2.5防护口罩》团体标准),花了钱的人口罩类产品的认知较为模糊,大部分民众可能是在这十天才关注什么是N95,什么是KN95。这些导致口罩的质量参差不齐,假贴牌,山寨的乱象频出。当消费者心中没明确标准时,价格成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制约口罩行业发展,国内市场不得不让利国外品牌的原因。
3M和霍尼韦尔的研发能力很强,或者说强悍的创新能力,其实是3M和霍尼韦尔最重要的增长因子。每年他们都拿出30%左右的净利润来做研发,同时它们通过业务重组,再加上横向并购,来优化产品组合,提高营业利润率。
2013年雾霾危机以后,我国国内的口罩需求走强,口罩类企业才逐渐多起来,今天已经有了4000多家。大多从医药行业、日用品行业甚至是服饰行业跨界而来,并不专业。有消息人士说,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国内厂商多以低价取胜,鱼目混珠的环境中,大量不合格的口罩流向市场。
另外,中国品牌在营销和渠道建设上向来较为落后。很多企业还停留在模仿大品牌产品、替别人加工赚取加工费、培育自有品牌的阶段。这种环境下,国内口罩市场叫得出名的仍是国外品牌。此外,国内传统的劳保、防护产品的销售经营渠道很特殊,此前大多数都是走劳保商店的小批发、小代理渠道。中国没有3M和霍尼韦尔这种口罩品牌,本质上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不足,以及品牌意识和营销意识的不强。
更有甚者,这次新冠病毒爆发,人们对N95口罩的需求激增,就有不少线上商家纷纷修改上架商品说明。贴牌造假、急功近利、不重创新,这些特性严重拉低了人们对国内品牌的信任度。
“全民认知提高了以后,(口罩)会慢慢从防护用品变成日用品。我们大家都认为这个行业是健康的朝阳产业。”医药评论员朱利平说。知名人士陈嘉欣也给出了类似的预判,“这次疫情之后,我国的口罩产能最少会扩大20%~30%。”
疫情还在继续。2月7日下午,钟南山院士在参加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会议后表示,目前疫情并未到达拐点,关键仍要做好早发现、早隔离。目前看来,新增病例没有继续明显的增加,钟南山认为这是好事。但是,并不代表拐点就来了。“新增病例按道理不会再升太多,但是武汉和另外的地方可能不一样。现在武汉正在全力以赴做好发现和隔离,而另外的地方主要是做‘早发现、早隔离’,看来这个工作开始有效果了。”
遏制疫情,最主要的方式是切断源头,阻断传播,最重要的战场是社区。2月8日,中央指导组在武汉发出动员令,不折不扣落实“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措施,切实推进“应收尽收、不漏一人”,吹响了阻断疫情扩散的总攻战号角。几日来,武汉城区1100多个社区开展拉网式、网格式排查,超过3万名干部职员下沉社区战“疫”。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官方消息是,截至2月18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定诊出的病例57805例(其中重症病例1197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4376例,累计死亡病例2004例,累计报告确定诊出的病例74185例,现有疑似病例5248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574418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35881人。